公元 725 年的春天,一个年轻书生背着简单的行囊,站在长江岸边。他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,眼中满是憧憬,随即踏上了一艘小船,开始了他的漫游之旅。这个书生就是 25 岁的李白。而差不多同一时期,另一个年轻人也在齐鲁大地上策马奔腾,那是后来的诗圣杜甫。
再看现在,不少驴友规划一场跨省旅游,得提前订机票、查攻略,还得考虑假期长短。可千年前的李白杜甫,却像 “野生驴友” 一样,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。这就让人好奇了,初唐的诗人们是不是特别爱旅游?他们又为啥能跑这么远呢?
要知道,初唐诗人爱旅游,可不是单纯为了玩。那时的社会环境和文人的追求,让旅游成了一种 “刚需”。
唐朝是个开放包容的时代,科举制度虽然已经有了,但还没到后来那种 “一考定终身” 的地步。很多文人觉得,光靠埋头读书不行,得走出家门,去拜访名人、结交权贵,积累人脉,这才有机会在仕途上崭露头角。李白就是这么想的,他 25 岁出蜀,一路游山玩水,其实也是在寻找机会。他到过江陵,拜见了当时的名人司马承祯,司马承祯夸他 “有仙风道骨,可与神游八极之表”,这可把李白乐坏了。
而且,初唐的文化氛围也鼓励文人漫游。那时候的人觉得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。诗人通过游历,能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,拓宽眼界,这对写诗创作太重要了。杜甫年轻时在齐赵一带漫游,领略了北方的豪迈风光,那些经历后来都成了他诗里的素材。
还有些诗人旅游是因为躲避战乱或者贬谪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很多文人被迫离开家乡,四处流亡。杜甫就因为战乱,从长安一路向南,到过成都、夔州等地,虽然是无奈之举,却也让他看到了更多百姓的苦难,写出了 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 这样的千古名句。
从行程范围来看,李白和杜甫的 “旅游地图” 能让现在不少驴友自愧不如。
李白的一生,简直就是一部 “旅游攻略”。他从四川出发,游过洞庭、登过庐山、上过黄山,还到过今天的新疆、甘肃等地。他的诗里提到过的地方,随便数数就有几十上百个。有学者统计,李白一生走过的路程,加起来差不多有两万五千里,这相当于现在从北京到广州往返走十几趟。
杜甫的足迹也不含糊。他年轻时漫游吴越、齐赵,后来又在长安、洛阳待过,安史之乱后更是颠沛流离,从陕西到甘肃,再到四川、湖南。他在成都建了草堂,可没住多久又继续上路,最后在湘江的一条船上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。他到过的地方,加起来也覆盖了大半个中国。
现在的驴友出去旅游,有高铁、飞机、汽车,一天之内跨越好几个省都不是事儿。可初唐的诗人要出门,那可真是 “硬核”。
那时候的交通主要靠步行、骑马或者坐船。李白出蜀的时候,走的是崎岖的蜀道,“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” 可不是夸张。他在诗里写过 “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”,虽然带点浪漫色彩,但也能看出爬山有多费劲。骑马看似快,可长途跋涉下来,人困马乏是常有的事。杜甫在逃难的时候,常常是 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”,身体不好还得长途奔波,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。
住宿和饮食也是大问题。现在驴友累了可以住酒店、民宿,饿了有各种餐馆。可初唐诗人在路上,有时候只能住在破庙里、驿站里,甚至露宿街头。吃的也很简单,能有口热饭就不错了,遇到荒郊野外,可能就得啃干粮。
不过,正是这些艰辛的旅途,给了诗人们无穷的灵感。李白看到庐山瀑布,写出 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;杜甫登泰山,留下 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他们的诗,就像一部用文字写成的旅游日记,记录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当时的社会百态。
现在的旅游,更多的是放松心情、体验不同的文化。而初唐诗人的旅游,却和他们的人生、理想紧密相连。他们在旅途中增长见识、结交朋友、抒发情怀,也经历了种种磨难。
这么看来,初唐的诗人们是真的爱旅游,而且他们的 “旅游能力”,放在今天,绝对能秒杀不少驴友。他们用双脚丈量大地,用诗句描绘山河,这种对旅游的热爱和执着,值得我们敬佩。
要是你生活在初唐,有勇气像李白杜甫那样,背上行囊就去漫游天下吗?你还知道哪些初唐爱旅游的诗人呢?不妨来说说。
股市开户网上开户流程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